【史迹寻踪】东坡儋州史迹寻访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苏东坡 黄州 惠州 儋州 【史迹寻踪】东坡儋州史迹寻访

【史迹寻踪】东坡儋州史迹寻访

2024-01-15 14:1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东坡史迹寻访

——海南儋州

是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,是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洒脱,还是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深情……人在逆境时,思考一下苏东坡。苏轼被贬至儋州时,已是62岁的垂暮老人,他一生历经仕途磨难,然而正是一次次坎坷,实现了他流芳百世的人生价值。流放的日子里,他失意苦闷,却活得轻松潇洒;他经济拮据,却过得有滋有味。逆境的人生路,并没有让他因坎坷而自毁,反而豁达地在“公务员”生涯这道门半掩半合后,又推开文坛、书画、生活、教育等无数扇窗。比起那些虚名浮利,这些才是让苏轼自己引以为傲的,被贬是他的不幸,而逆境,是对他这位天才的雕琢。
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

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

 这首《自题金山画像》是苏轼去世两个月前,在真州(今江苏境内)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,可谓是他回首往事时,对自己人生功业的一个总结。诗中第一句意思说:自己年事已高,形如枯槁,内心平静,不再有恩怨和波澜,就像木头燃烧之后化作冷灰。第二句说自己一生在官场颠沛流离,就像离岸的小舟一样,身不由己。而后两句则让人为之一振,常人的概念里,三次贬谪应该是他心底永远的痛。然而恰恰是这最难熬的逆境,丰富了他的内心和阅历,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,写作、思考、喝酒、赏月,品味世情,感悟人生,展现出他丰盈饱满的精神世界。

 《论语》开篇就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孔子在此着重强调了君子应有的风貌,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操守,也是苏轼的生活态度以及思想境界的根源。宋代不杀士大夫,政敌对付苏轼的办法,就是将他流放至蛮荒的“野地”,希望他在孤独中受尽折磨而死。然而颠沛的人生并没有让苏轼惧怕,他不但活了下来,还活的丰富多彩,在贫瘠与荒蛮之地,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儋州古称“儋耳”,北宋时,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,当时已62岁的苏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的不归之路,便把身后事向长子苏迈做了托付,只带着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。走到梧州的时候,苏轼得知弟弟苏辙被贬雷州,当时也是在去报到的路上,距离他隔海百里左右。

 访古儋州故城中和古镇,感觉现在这里也是一方“贫瘠”之地,可想千年前此地的自然条件是何等艰苦。有记载苏轼“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炭,夏无寒泉”,但他毫不畏惧艰难的处境,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当地百姓治病,带领百姓弃旧习、务农桑,开辟学府、讲学明道,在海南的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海南儋州是苏轼人生中被贬的最后一站,千年过去了,于海南岛来说,苏东坡至今都是海南的文化坐标。

儋州故城武定门(国六)

儋州故城州署遗址(国六)

 或许有人会说,不过是一次次免费旅游,何必矫情?但风烛残年、万里投荒,千年前的北宋没有飞机火车,只是孤帆一片驶向茫茫无际的大海,被贬者的愁苦心情怎会意兴阑珊?苏轼晚年流放到儋州,本可不理政务清闲度日,但他却关注民生疾苦,发现当地百姓习惯取积水而饮,以致长年患病。他便力劝大家改变这种习俗,并带领百姓勘察水脉,挖了一口地下井,取井水饮用。于是远近百姓纷纷效仿,改变了饮用沟渠积水的习惯,疾病大大减少。看山仍是山,看水还是水,即便在遭受贬谪的厄运之中,几次被贬,都是以失意开头,以诗意结尾。

儋州洋浦盐田(国七)

 我是从洋浦古盐田到儋州故城内的中和古镇的,中和古镇是儋州的故城,曾是古昌化军所在地,在1921年之前,一直是儋州的主城区所在。儋州故城有一条路叫东坡路;有一口井叫东坡井;有一种田叫东坡田……当年苏轼来到儋州故城,用自己的积蓄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结茅为偃息之所,在当地百姓及数十名学生的帮助下搭成五间茅屋,苏轼将其命名为 “桄榔庵”。由于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桄榔庵拜访,其间少不了要会客,他便建载酒堂。

桄榔庵遗址(东坡在海南居住的地方)

东坡井(东坡亲手开凿,至今井水清冽不绝,清道光年间重修)

 让苏轼最为惬意的,必是他的载酒堂,这里不仅有“鱼鸟亲人”的愉悦,还有“载酒问字”的神圣和庄严。载酒堂是根据《汉书·扬雄传》中“载酒问字”的典故而命名的,到了清代,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,“载酒堂”才改称“东坡书院”。表面上看,“载酒堂”是苏轼与朋友饮酒求乐的“会所”,实际上这里是苏轼以文会友的地方。这个看起来十分简陋的“载酒堂”,实现了中原文明和海南文化的有效对接,是海南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。

东坡书院及载酒亭(载酒堂 囯四)

东坡书院古芒果树

东坡书院东坡铜像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宝森教授设计

东坡书院元代祠记碑

 苏轼在当地号召百姓读书,并广泛传播中原文化,通过载酒堂,他培养了不少满意的当地学生。姜唐佐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,可惜屡试不第。得知苏东坡被贬儋州,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赶来拜师,深得苏轼真传。去广州应考前,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写诗句“沧海何曾断地脉,珠崖从此破天荒”,并鼓励他“异日登科,当为子成此篇”。第二年,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,途经河南汝州拜会苏辙,得知苏轼已在北归途中去世。苏辙在哥哥题诗的折扇上补写出后两句“锦衣不日人争看,始信东坡眼力长”,姜唐佐当即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,回到家乡开办学堂,把苏东坡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。

 有了姜唐佐的“破天荒”,才有后来海南的人才辈出。从此以后,经宋元明清几代,海南共出举人与进士近千人。比如明代的海瑞是海南琼山人,被誉为“20世纪伟大的女性”的宋庆龄是海南文昌人。在海南的五公祠内,后人专门单设一个苏公祠,世世代代纪念他。

海口五公祠(囯四)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

>

 苏轼流放到海角天涯,吃尽千辛万苦,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,无疑是不幸的。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,没有自暴自弃,而是给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,传道授业,移风易俗,难怪海南人曾发出“东坡不幸海南幸”的感慨。在海南三年,苏轼续写完了从黄州开始动笔的《易传》、《书传》、《论语说》三部经学著作。他对物质的需求是那么容易满足,生活是那么自得其乐。

 花开花落,云聚云散,星移斗转,倏忽就是千年。访古儋州,重读苏轼,不仅因为他的文学造诣让后人高山仰止,他坚毅、豪放、豁达的高贵品质,自带一种感染的力量。何谓“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?并不是纸上谈兵的浪漫曲,而是用真实的人生书写当得了高官,也受得住小员,无论身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随时随地能屈能伸,一生保持着童真和乐观的天性。一如他主政杭州时,兴水利、修“六井”,通水道,疏浚西湖,在湖水最深处建“三潭映月”,筑纵贯西湖相接六桥的苏公堤。在后人的视野里,“苏堤春晓”已成为西湖最美且必去的圣地之一。

 如果你遇到了人生低谷,不妨看看苏东坡是如何面对的。北宋最光彩夺目的那颗星,他闪亮在中华大地天涯海角流放的履历里。 

来源: 古迹探秘

方志四川部分图片、音视频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播更多信息。文章所含图片、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